按中醫見解,眩暈是因人體內如因脾虛困濕、肝邪不能疏泄、

乘風化熱上昇於腦,動肝之火或痰火之邪上逼,擾亂清明之氣,

以致化為眩暈。至於勞倦過度、飢飽失時、七情六慾、久病之後、

氣血二虛或短期內大量攝取大量水份,甚或服用過度寒涼湯水及藥物等,

均可誘使眩暈發作。故凡足以動肝之火、傷氣、傷陰皆足發生眩暈。

較嚴重的「眩暈」症狀發作時,往往是頭暈、目眩,如坐舟中,腦為之轉,

耳為之鳴或如天旋地轉、噁心、嘔吐。虛者常止作有時,常被西醫診斷為

耳水不平行,或稱美尼爾氏綜合征。 


         嗜肝性病毒感染而致慢性肝炎的患者,常明顯表現出患者體內心火、

肝火、肺火亢盛、大腸燥熱,陰津虧損、腎水不足。故早期即可產生肝鬱燥熱、

痰濕氣虛。當病久失治,必將導致脾虛、血虛和肝腎二虛,故有不同程度的

「眩暈」症候,且極為常見。慢性肝炎患者常合併「內耳眩暈病」的臨床症狀,

完全可用中醫辨証論治的機理予以解釋。實際上,通過中藥系統治療使慢肝

得以臨床治癒,耳源性眩暈大多數得以明顯緩解,甚至根治。
 


         中醫對眩暈之辨証分型,同樣可按慢肝分型,分有數型;

濕熱蒸騰型 (眩暈頭重,周身酸痛、胸悶氣塞,飽滯泛惡、困倦失眠,苔利脈滑)

氣血二虛型 (頭昏目花,面色萎黃,心悸耳嗚,納差乏力,舌淡脈軟)

肝肺鬱熱型 (眩暈伴頭脹痛,面紅口苦,多夢失眠,情緒急燥,齦腫聲嘶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脈弦數,舌質紅、苔薄黃)

肝腎陰虛型 (眩暈耳鳴,腰酸膝軟,內熱心煩,口乾舌紅,煩渴夜飲,脈細數)

分型雖似覆雜,但說明瞭肝源性眩暈與肝病發病機理的相同性,
臨床上用有效的中藥系統治療,常收療效確實的結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